第四十九章 :选贤任能【二更完毕】-《回到秦朝当皇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从新鲜血液中吸收自己的班底,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
    对于跟随王贲来的这群年轻人而言,这样一个机会更是难得。扶苏是一个政治~集团的首脑,身份低微的他们即使有王家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照顾一辈子,也未必比得上呆在扶苏身边一日。

    扶苏和王贲之间谈论的颇为全面,王贲有意将话题引向选才任能的方面,扶苏也十分乐意接受。

    于是扶苏和这群士子们讨论的话题是无考校之名,有考校之实。

    扶苏想要的当然是那种文武兼备的,好在这个年代的人从没那个落下武艺的。此时是秦朝,不是明清那种士子马上不得,弓拉不得,连走路走要轿子才走得的时代。

    此时的士子,就是儒学士子也是要严格学习君子六艺中射和御的。射,当然是射箭,御则是驾车。这两样都是跟军事战争十分贴切的。

    这个念头一转,便开始了讨论策论。扶苏胸中早有想要招纳贤士的想法,不过这种动作实在太过敏感,在咸阳这种地方,扶苏不想太过刺激自己那个小心眼的弟弟和那个多疑父皇。

    所谓策论,便是以当今政治时事为主要论点的议论文。历史上宋代改诗词为策论改革科举制度。到了明朝则成了八股文,一直到清末的时候才废了八股改策论,不过迅即又被废除。

    对于扶苏提出的新名词,众人没有什么异色。身为皇子,若是胸中没有点料,谁能服你?

    扶苏的策论便是以长城为命题。始皇勾连旧时北方诸国的长城合并为一处,使得北疆有了防御草原人突袭劫掠的倚仗。不过此时民间多有非议,扶苏借此也希望能够看出来这些青年俊彦胸中是锦绣还是稻草。

    策论开始,各个士子说的是唾沫横飞,面红耳赤,好不激烈。扶苏听得倒是兴高采烈,心中却是分外怀念起了王家庄园内的那个小作坊。若是有纸张多好啊,提笔写就是了,自己也好当一回教书先生给秦朝的学生们来一场十分先进的考试!说到教书先生,扶苏却有想到了阿牛那个可爱的小牧童,不知道九原的学堂现在修建得如何了,扶苏南下咸阳大婚,老师的身份也丢了,在吴村建了一个学堂,聘请了几个破落的儒生给孩子们启蒙。

    扶苏心中这般念头一过,此时场上的氛围已经变了。诸多士子分成了两派,为首的两个士子引经据典,你来我往,好不热闹。其余士子则是依据这两个士子进行思路发散。看的扶苏饶有兴致。

    这两个士子,一个名作王纪一,另一个则名作蒯彻。王纪一的策论主要观点是反对长城,理由呢,也很简单。打回去,直接把匈奴人消灭完事。而是还弄出了一套颇有新意的想法,那便是军民合一,三十万大军,除去主战部分的军队,将余下的闲时务农,战时从军。各乡里结成民壮护卫,和后世的府兵制、寓兵于民之法颇为相似。让扶苏颇为欣喜,这个王纪一不错。

    另一个则是年纪稍大的士子,年岁约莫三十四五。名作蒯彻,初始听了,扶苏也觉得有些耳熟,想了想,似乎只有个叫的蒯通在历史上有了名。心中稍作遗憾,便继续听这名士子的策论。蒯彻是赞同修建长城的,也很简单。秦军骑兵部队短缺,北疆又地域辽阔,三十万大军看似很多。可那样辽阔的草原十天半个月也未必能碰见一个匈奴人。北上出击若是不将这群匈奴人用长城挡在外面,很难保证腹地的安全。而且事实上三关口的大捷证明了长城对阻隔外敌的重要意义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