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274章 紧锣密鼓-《召唤之三国霸业》
第(1/3)页
readx(); 曹操送走陈逸后,安排妻丁氏留在谯县,自己带上刘氏,立即起程进京。请大家搜索()!更新最快的小说
他在陈留又一次接到了父亲的书信。
许劭在汝南平舆的家中收到了许相邀他上京的书信,他思虑良久,决定过完年后,到洛阳走一趟。
他命令家人把信送给自己的堂弟许靖,许相也邀请了他。
许劭字子将,少时好讲伦理,评论人物。许靖字文休,少时即有人伦臧否的美誉。因许劭与许靖俱有高名,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。两人之所以名震天下,皆因为“月旦评”。月旦评被称为天下“第一评”,因获月旦之高评而飞黄腾达者很多。
东汉以察举征辟为主的选官制度存在着重“德”轻“才”的巨大缺陷,取士以“德”为第一要务。但是道德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,所以不免沾染上厚重的“人治”色彩。
“德”的名声主要靠社会舆论的制造,在重视人物观察举荐,而非考试的察举制度下,先期获得社会重要人物的肯定赞誉,对于求仕之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
当时要入仕就必须先要靠“人事”而成名,先要超凡脱俗,获得巨大声名。
东汉后期,门阀士族豪强们相互吹捧,自我标榜,风谣题目,盛行一时,什么“乡里之号”“时人之语”“天下之称”等等,形成了一种社会公论,公论的好坏决定了被品评者的前途。
于是主持公论的豪门世族拥有极大的权威,能够识才举士者更享有盛名。他们不仅在舆论界有重大影响,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朝廷的用人。
例如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之前,谁被李翊那位祖父李膺立即就会鲤鱼跳龙门,身价百倍。李膺的同乡聂季宝,是个小家子弟。同僚杜周甫向李膺推荐之后,李膺把他叫到家里。聂季宝坐在石阶下的牛衣上,和李膺略一交谈,李膺便说:“此人当作国士。”
后来果如其言,成为国之大器。但如不经李膺品题,聂季宝终免不了要老死窗下的,真可谓一言九↖ding↖dian↖小↖说,.+.o←s_();鼎。
不做官的一些著名士子,当代大儒,因为善于发现和品评人物,同样也可以左右舆论。如终身未仕的郭泰。身为布衣的陈也,隐居乡里的名士范滂都是极有权威的人才鉴定者,而“月旦评”的领袖许劭更是震动朝野的泰斗级人物。
许劭许靖二人利用自己的名望,竭力向朝廷举荐贤人,尤其是举荐那些有贤德却家居清贫的人。
其中,由许劭推荐的“六贤”最为著名。他们是樊子昭虞承贤李淑才郭子瑜杨孝祖和洽。这六人都出身微贱之人。樊子昭是个卖头巾的,虞承贤为牧监(牧牛赶车),李淑才是乡间的农夫,郭子瑜为鞍马之吏。即为送信的邮差。
这些人经许劭dian评之后,随即都被当地郡守举孝廉。六人为官之后,皆能以才德治理乡郡,赢得百姓称赞。
可惜的是。这种辩人流品私情不协的行为,不久便因党锢事件的发生而被废止了,品评清议被朝廷明令禁止。
时任汝南太守的徐璆,仰慕许劭的大名。主动找到许劭征辟他为功曹从事。许劭生性耿直,不善与人交际,和同僚关系也紧张。他最终弃官回家了。此后,公府再征召他为公府缘,朝廷也想授他为鄢陵县令,都被他一一拒绝了。
第(1/3)页